Sunday, June 3, 2012

美學(藝術哲學) Aesthetics


文/阿捷

日常生活之中,我們都會說「某首歌很動聽」、「某幅畫很美」,或者「某個自然景色很壯觀」等等,這些說法都顯示出人除了理性之外,還有另一個面向,就是對藝術或是藝術般的自然景色有著特別的感受和情緒。

文藝復興開始,人們漸漸將純藝術(fine art)與實用藝術(useful arts)作 出區分,前者的藝術作品通常被認為有著文化的基礎、而且表達了較為精緻的情感,例如詩、音樂、繪畫等等;後者通常被視為是為國家、商業機構、宗教等服務, 被當作附加和裝飾的事物,例如手工藝、裝飾等。這種區分同時亦使人們將工匠和藝術家區分開來,使得藝術家和他的作品在社會上有著獨特的地位。當純藝術在文 化上被提升到一個特殊的地位,我們就開始使用「美」(aesthetic)這專有的述詞來形容藝術和我們之間的特殊關係。

在當代哲學之中,雖然哲學家們大多高舉理性的重要性,但哲學家們並未忽略感受與情緒對於人類的重要,尤其是關於人面對藝術或是藝術般的自然景色時有著特殊的感受和情緒──美,更是近代哲學家關注的課題。哲學家對於「美」的研究漸漸成熟起來,形成哲學的一個分支:美學(Aesthetics)

美學,雖然以「感受」、「情緒」、「直觀」(intutition)為主要研究對象,但美學作為哲學的其中一個分支,亦像其他哲學的分支如知識論、形而上學一樣,講求嚴謹的論證與理據。而美學哲學家的主要工作,就是提出美學理論,為純藝術與自然之美作出解釋。例如有套美學理論認為所有藝術都是一種模仿形式(a form of imitation)。面對這套美學理論,哲學家們首先會進行語言分析,例如要釐清「模仿」到底是什麼意思,然後考察這套理論能否解釋藝術家、評論家和觀賞者的美感經驗(aesthetic experience)(關於美或藝術的經驗), 也就是評估這套理論是否成立。如果這理論能夠解釋一切藝術的現象,便算是一套好的理論。不過,在科學或哲學領域之中,哲學家們和科學家們追求的都是最佳的 理論,所以,如果有一套更佳的理論出現,例如有一套解釋能力更強的理論出現,那麼舊有的理論就會被取而代之,美學理論也不例外。

在此,必須對美學作出幾項澄清:

首先,既使有些人認為美感經驗是無法用理論解釋的,美學理論是多餘無 用的。但這還須要論證為什麼美感經驗為何是無法被解釋的,這就像懷疑論者宣稱我們無法知道外在世界存在,懷疑論者都需要論證他們的說法為何成立。所以,當 有些人認為美感經驗是無法用理論解釋的,他本身已經是在探討美學的領域之中。當然,美學哲學家與其他範疇的哲學家一樣那麼煩人,從不會輕易讓任何一個理論成功。所以,提倡這種說法的人必然面臨持其他立場的哲學家的挑戰。

其次,藝術家有時使用「美學」的用法與哲學家所使用「美學」的用法並 不相同。藝術家和藝術史學家認為藝術是不斷地改變,每一次藝術領域裡發生新的革命,新的藝術風格隨之而生,他們都認為這種新的藝術形式是全新的方法,所產 生的感受是全新的感受,這是新的美學的誕生。例如中世紀的藝術風格注重提昇崇敬(awe)與清明(clarity), 不在乎畫中景物是否和視覺相乎,而印象派的美學風格則嘗試在畫重呈現某種視覺經驗,於是藝術家認為兩者是不同的美學。但是,哲學家並不會視不同年代的藝術 風格是不同的美學,而哲學家認為這些改變是出於人們對藝術的看法改變了,但過去的藝術風格與全新的藝術風格是有可能屬於同一個美學理論的。這顯示,當哲學 家使用「美學」一詞時,與藝術家和藝術史學家使用「美學」的用法並不一定相同。當藝術家和藝術史學家使用「美學」時,很多時候是指上述的那種不同的藝術風 格的看法。而當哲學家使用「美學」一詞時,哲學家探討的問題是「『美』的定義是什麼?」、「藝術作品的本體論地位是什麼?」、「我們如何知道『美』的存 在?」等問題。

第三,美學必須建基於觀察,觀察的對象包括藝作品、藝術所引發的感受 和觀念、藝術詮釋的內容等等,因此,美學不但需要藝術史所提供的事實,還需要了解人類的感知方式,以及關注人們談論藝術時所使用的語言。這就是說,美學的 研究必須參照各種實例,並不會空泛而論。但是,我們卻不能因而將美學與藝術評論混為一談。藝術評論是為美學提供研究的材料,美學則是從這些材料中理解藝術 是什麼,以及藝術判斷的方式。不但如此,美學探究的範圍更涉及自然、感官知覺、形而上學、知識論、語言哲學等,所以,美學與藝術評論是完全不同的部門。

第四,任何哲學討論都是以論戰的方式進行,每一個理論都會在接受抨擊 與自我辯護的過程中,使人們判斷這些理論是否能成立。當一個理論被不斷攻擊,而且似乎沒有任何理由令人再接受這理論時,我們通常會認為這個理論是失敗的。 但如果想證明一個理論是完全成功,似乎並不容易,很多時候,一套理論將會比更優越的理論所取代。這種說法同樣適用於美學的研究之中。所以,我們不該期望透 過論證的方式就能完全解決美學理論之間的爭端。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不能透過論證來支持或反對某一個美學理論。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雖然美學理論研究的 對象都涉及情緒與感受等主觀因素,但不代表我們不能客觀地討論美學的問題。我希望各位對美學有興趣的朋友,能夠保守開放的態度面對與自己立場不同的美學理 論,這將會使你更謹慎而且客觀地審視各個美學理論的論證,作出最客觀的判斷。

在美學之中,哲學家們至少會探討以下的幾個課題:

1.「美」是什麼?
2.美感價值的判斷是相對的,或是客觀的?
3.我們如何知道美的存在?
4.嘗試解釋各種美感經驗的現象,包括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關係、藝術作品與觀察的關係,以及藝術家與觀察的關係等。

本文轉載自捷學的哲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